《自然·医学》:AI能让围术期治疗“降本增效”!科学家开发AI风险预测模型,用于设计结直肠癌术后个性化治疗方案,降低成本提升效果
来源:奇点糕 2025-09-22 16:19
研究者对比了模型建议与临床医生的判断,分析结果显示仅有4.6%的案例需要调整,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。
《自然·医学》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,来自丹麦的科研团队。研究者们基于丹麦1.8万余名结直肠癌(CRC)患者的真实数据,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(AI)的风险预测模型用于围术期个性化干预决策。根据模型预测的1年死亡风险设计治疗方案,个性化治疗组的综合合并症指数>20的风险相较标准治疗组降低了37%,治疗相关合并症风险降低了47%。
用于模型开发的数据来自丹麦国家登记队列(NRC),共计18403名接受了CRC根治性手术的患者。回顾性临床队列(RCC)包括806名患者,作为模型的外部验证数据和比较队列。前瞻性临床队列(PCC)包括194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了AI模型指导的患者,代表接受个性化围术期护理的患者。
综合风险由查尔森合并症指数(CCI)反映,WHO体能状态评分(WHO PS)衡量一般健康状况与日常功能,WICC分期描述疾病阶段。较高的CCI、WHO PS、WICC分期和年龄均与较短的术后生存显著相关,可见多变量综合评估是更准确的。
研究者从8694个潜在协变量中最终选定了58个纳入模型,最终模型的AUROC达到0.82,内部验证集为0.77、外部验证集为0.79,表现良好。研究者对比了模型建议与临床医生的判断,分析结果显示仅有4.6%的案例需要调整,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。
接下来,研究者对比了不同治疗决策方案对预后的影响。分析结果显示,PCC中CCI>20的发生率为19.1%,RCC中为28%,说明在模型指导下患者术后发生多种严重合并症的风险显著降低,风险比0.63。
类似的,PCC中治疗相关合并症发生率为23.7%,RCC组为37.3%,风险比0.53。
此外,研究者还分析了合并症发生率和再入院次数等指标,均发现了模型指导个性化治疗的优势。在术后90天中,PCC平均合并症发生0.48次,RCC平均发生0.76次;再入院次数分别为0.2次和0.31次,均表现出了显著的降低。
最后,研究者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。术后一年的护理费用,标准护理组成本为28006.94美元,个性化治疗组为25159.36美元,节省2857.59美元。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,在96.56%的模拟情况下,模型指导的个性化治疗都能够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高健康收益。
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或“来源:bioon”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。非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,须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。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,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
